国内政策【切换】 国际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共政策库

追赶超越·“三变”助力生态脱贫攻坚战

发布人:春秋智谷  /  发布时间:2017-12-15 16:38:55  

——陕西省平利县依托山林经济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闻思录

       巍巍秦巴,气象万千。如果把陕西安康大地比作一部打开的书,那么依托山林经济,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而亮丽呈现出的绿色平利,就是这部书中最精彩的篇章。

       品读平利,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开始。2016年,聚焦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年完成生产总值77.29亿元,增长11.6%,增速居全市第三;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9元,增长9%。加强以山林经济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新建改造高效茶园2.35万亩,建设标准化绞股蓝种植基地1.15万亩,新发展中药材1.5万亩、富硒粮油1.65万亩,忠晨牧业3万头生态猪良繁场加快建设;新增省级农林产业园区1个、提质增效园区2个、市级园区7个。

       数据背后,是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嘱托的承诺兑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进陕西视察,作出了追赶超越的科学定位,提出了“五个扎实”的明确要求。李克强总理考察安康,寄托了“在秦巴山区中心开花,开出大花,结出硕果”的殷切希望。县委县政府充分运用国家和省市农林科技生态脱贫政策,围绕“生活美、生态美、产业美、城乡美、风尚美”的“五美”平利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农林科技在山区建设中的主力作用,着力资源变资产,提质山林经济培育新动能;资金变股金,提品农林产业构筑新高地;农民变股东,提效脱贫攻坚共建新生活。

      “三变”助力生态脱贫攻坚战,追赶超越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胡和平看重平利现代农林产业示范园,希望抓住国家连片扶贫战略机遇同步推进。安康市委书记郭青、市长赵俊民赞誉平利县牢牢把握新机遇,奋力追赶超越,经济发展快、城乡变化大、干部作风实,尤其在山林经济中的电商扶贫、社区工厂、“两权”抵押成为改革发展亮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

       负起生态脱贫攻坚责任,拿出中国最美乡村建设担当,打破狭隘思想观念和利益观念束缚,不怀“小我”误大局。近几年来,县委书记郑小东、县长陈伦富带领全县人民以追赶超越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突出脱贫攻坚、绿色产业、城乡统筹、生态保护、改革开放、民生保障六大重点,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县农林科技局结合各级要求,把生态脱贫作为干事创业、报答人民的机遇、改革、考验和使命,以退耕还林为基础牵引,提升提质建设城乡一体的山林经济现代产业园区,在秦巴山区开出了一朵耀眼“大花”。

       啃“硬骨头”,蹚“深水区”,打“攻坚战”,“总攻”见效。2017年夏天,国务院扶贫办组织《中国扶贫》采访团深入调研,总结他们在生态脱贫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中创造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经验,展现了平利人民矢志不渝守好“生态”“命根子”,做强做优山林经济产业链,为全国贫困地区群众树立了改善生态谋发展,脱贫致富不返贫的好样板。

       新机遇、新要求、新起点,平利迎接新挑战。

       新常态、新理念、新发展,平利奋笔写新篇。

平利县县委书记郑小东(左二)深入基层调研生态脱贫产业

     上篇 资源变资产 提质山林经济培育新动能

        追赶超越是陕西工作创新的重中之重。位于陕、鄂、渝三省交界处的平利县,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这个省际边关县下辖11个镇23万人,2647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森林覆盖率高达75.6%。这片富硒宝地是中国知名茶乡和中国美丽乡村,山林经济示范效应国省闻名。

       决胜脱贫攻坚,同步迈进小康,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必须保护并利用好秀丽的山川资源,将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变成美丽建设的可用资产,提质山林经济,培育强劲的新动能,使生态脱贫攻坚行稳致远。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巧用资源变资产,以“四化同步”发展为方向,围绕山林经济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农林产业体系,推动全县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实现了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

       盛夏8月,我们走进美丽平利,穿林海、进基地,上园区、进农户。一次次推心置腹的座谈,一个个火热建设的现场,一幅幅进步发展的画卷,令人深切感受到:平利人民着力生态脱贫资源变资产,呈现出繁荣昌盛,充满浓浓的生机活力。


平利县县长陈伦富指导八仙镇生态脱贫攻坚  

       党委政府率先盘活山水资源,扩大生态脱贫新资产

       生态脱贫,重在产业。随着攻坚的深入,现在遇到的都是“硬骨头”和“老大难”,为了攻克这篇难做的大文章。县委书记郑小东、县长陈伦富要求全县干部群众走新路、用新法,积极转作风、转职能、转工作方式,适应新体制、履行新职能、担当新使命,实现观念转变、状态切换、能力升级、本领扩容,真正成为改革转型的开拓者。

       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就能探出一条脱贫新路;大胆迈步,边走边调整,方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郑小东书记率先垂范,带领偏远贫困的双杨村立足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之路。他指导村支书屈孝余、村主任胡奎制定发展规划和各贫困户精准脱贫计划,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外出创业的村民胡仁怀回乡流转3000多亩山地,新修盘山路、开垦撂荒地、栽种核桃苗;村民龙云宝回村流转坡地1500多亩,投资300余万元种植名贵中药材;80后青年龙方正,在家门前流转5亩水田养龙虾。3年时间发展农林产业20多家,开发山林和撂荒土地万余亩,实现生态脱贫248户654人。

      走旧路不费力但难有出路,走新路需披荆斩棘但前途无限光明。县长陈伦富主抓山林经济不松手,活用生态资源创建全国大农林示范园区促进生态脱贫。全县以建设国家现代农林示范区为总揽,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农林投入,抓好园区提质增效工程,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大力改善农村条件,实现了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发展目标。

       盘活山水植下脱贫富根,资源转换变成致富资产。近几年来,各镇党委政府、县直各部门、村社党组织自觉以书记、县长生态扶贫为榜样,做美做亮,精益求精,帮助山区贫困户扶志治心,巧用山水资源发展有前途的农林产业,因地制宜,精准选择适合发展的生态产业,培育农村能人大户,打造山林经济品牌,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产业大户+贫困户”、“社区+家庭手工业+贫困户”等模式,带动了一批具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实现自主发展,解决了一批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就业,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实现了稳定致富。

       农林科技融合开发生态资源,蓄积山林经济新能量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有梦想成真。打赢生态脱贫攻坚战,关健靠职能部门发力,围绕产业构建紧密多元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生态脱贫共同体。平利针对剩下的山区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低下,农林生态产业普遍见效慢,且面临市场和自然两大风险的现实,为使这一弱势产业能够在攻坚节点上带领一拨发展能力不足的穷乡亲,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蹚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新路来,改革体制机制,将原有的农业、林业、科技合并成农林科技局,任命在乡镇党委书记任上工作出彩,在县安监部门干事出众的刘天平领航出征,在生态脱贫的最后攻坚上有所作为。

       面对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农林科技部门如何才能联合起来,实施生态脱贫攻坚,确保身联心联神更联?局党组珍惜“资源变资产”的政策机遇,大抓能力素质建设,对干部职工发出“能力之问”,设置“学习清单”,有效提升融合意识,增强联合能力。2017年4月,刘天平局长在全县农林科技工作会上提出,围绕生态脱贫攻坚提升追赶超越的能力和水平,要以“跳”的行动主动适应、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在工作思维、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上跟上形势;要有“创”的追求创特色、创品牌、创佳绩;要有“严”的作风严纪律、严管理、严考核;要有“实”的品格保证责任实、服务实,做人实;要有“活”的胸怀使领导班子有活力,干部职工充满精气神。农林科技系统紧紧围绕追赶超越目标,全系统各单位、各股室全局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劲,按照脱贫攻坚要求,打开致富之山,升级农林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生态脱贫,林业先行。林业用足用活政策,服务山林经济,利用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补偿、生态护林员、林业项目带动、林业技术培训、生态产业带动等多种办法推进脱贫攻坚。近几年来,他们指导全县盘活用好易地搬迁后的山林土地资源,集成建设“大园区+小庭院”的利用模式,自生“造血机能,”同时根植绿色,培育品牌,向特色农林产业要更高的效益。为使全局干部职工不分心走神生态脱贫,创建全局生态脱贫办公室,由退耕办主任何忠祥带领周吉红、饶艳、李晖专抓主建。分管林业的副局长杨忠红说,这个专抓组融农林科技于一体,在帮扶中不讲道理给人听,多拿成果让人看,躬身帮扶、挺膺负责,撸起袖子、扑下身子,不仅把贫困户带入了生态致富的正道,而且带来了生态扶贫的科技产出。

       边远沙河村、仁溪沟村是局里的帮扶村。专抓组像县委书记帮扶双杨村一样,沉下身子用情用力抓落实,培植经营主体,把产业覆盖到全村贫困户,使丰富的生态资源、资本与贫困户劳力相融合,破解了阻碍农村发展的难题,找准了增收之道,蓄积了山林经济走向中高端的新能量。

       城乡人民联手建设最美乡村,提升循环经济新优势

       女娲故里,源远流长。平利农林不分山上山下,城里城外,份内份外,植绿护绿担重任,使城乡大地绿满绿美。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生态观光产业园随处可见,千家坪国家级森林公园、正阳高山草甸、天书峡奇石秀水、琵琶岛休闲垂钓、悟真观修仙悟道、女娲山寻根祭祖等景区景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点线面结合,重点建成了一批美丽乡村和风情小镇,成为一个全域开放的美丽大景区。

       美丽乡村建设是平利响当当的“金名片”。早在2013年全国公布“美丽乡村”创建试点,长安镇高峰村便位列其中。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成为女娲故里一棵绿明珠。这个村是典型的陕南徽派民居,除山下的居住区外,四周是碧绿的茶山绿海。县委常委、副县长尚磊告诉我们,县镇村联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生态脱贫的茶产业,政府为各家茶企大户配备专家做科技顾问,优先提供建设资源,成长了一大批实力型生态脱贫企业家。他们不负众望,挖掘山水资源,建设休闲观光茶园,年产值大多在6000万至亿元之间,带动了本村的脱贫致富。碧水蓝天马头墙,茶山绿树映山庄。高峰村农民生活很惬意,50多岁的谭俊美对我们说,她一家五口,两个孩子在外务工,家里有退耕还林流转土地的直接收入和采茶劳务,服务旅游的好处也很多。她说的是实情,高峰村独特的生态风光游,每年接待游客150多万人,综合收入几个亿。这个“中国十佳美丽乡村”,打通了融入城市的路径,成为陕西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

       抢抓新机遇,创新谋作为。2016年,陕西结合生态脱贫联手安康市建设山林经济示范市,引入竞争机制创建示范村镇。平利农林科技局动员城乡人民联手建设最美乡村,投身示范创建活动,城关镇龙头村成功入选20个示范村创建范畴。龙头村距离县城5公里,是最早尝到林业产业开发好处的村庄之一,村民自发成立合作社,以“板块布局,集约经营,大户带动,小户参与”的模式发展绞股蓝和桑茶园,建成了“山顶造林戴帽子、山腰建园赚票子、川坝产业钱袋子、河岸樟柳新村子”的生态家园。富裕起来的龙头村结合政府倡导的生态新村建设,引入徽派建筑风格,在青山秀水间打造出了安康“生态旅游第一村”。如今,村民提质山林经济建设规模,提升茶桑产业品质,塑造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品牌,绿化美化更加秀丽的生态家园,打造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新态势。

       县委放大高峰村和龙头村追赶超越的成就,抢抓国家培育大巴山风景道机遇,既注重生态脱贫攻坚,又加大最美乡村建设,按照“全域规划、标准引领、突出重点、有序开发”原则,突出“八大重点”,提升“一城”(县城)品质,彰显“一村”(龙头村)特色,激发“一峡”(天书峡)活力,丰富“一镇”内涵,打造“一湖”(古仙湖)美景,完成“一岛”(琵琶岛)招商,助推“一谷”(芍药谷)开发,挖掘“一山”(女娲山)文化,全面提升了循环经济新优势。县委书记郑小东信心满满地说,全县充分发挥生态脱贫功效,以更高标准做美做亮贫困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规划景观节点,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开展新民风教育,打造精品特色小村,贫困村脱贫之时就是平利美丽乡村的建成之日。

       中篇 资金变股金 提品农林产业构筑新高地

       平利“资金变股金”的办法,是随着生态脱贫的山林经济深化而逼出来的一条道路。盘活山林土地资源资产,目的是把农林产业做强做优。平利放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就和优势,依托县林地、土地流转中心,对全县土地、林地等资源确权,通过山林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广泛吸纳产业发展的社会资本力量,使各种资金变成产业发展的股金资本。


平利县副县长尚磊深入西河镇水田河村调研生态脱贫工作  

       传统粗放的农林生产,仅能解决温饱,立足山林土地脱贫,唯有提升山林经济品位。平利县改革创新,一方面将农林科技口可以集体投入的补助资金变成产业发展的“股金”,另一方面吸纳更多资源流向农村和现代农林产业,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激发山林经济新活力。

资金变股金,农民的山林土地成为生态脱贫的资源“吸铁石”。围绕生态脱贫,政府层面主导高起点规划农林产业,市场层面企业联合高标准建设现代园区,基层层面的村组一体高质量提升产业品质。集群发展山林经济,使“土产品”变身“洋产业”远销海内外,有力推动了平利农林产业的转型升级。

       政府主导高起点规划农林产业

       防止层层加码,不搞“大跃进”“数字化”式的生态脱贫。平利县坚持以系统化思维,高起点规划农林科技产业,以生态脱贫的小工业、小企业,逐步实现农林产业现代化,使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推进生态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是踏实干事,不搞半点“花架子”。平利县突破茶产业,做大核桃产业,落实“多规合一”,在农林产业发展方面形成了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大格局。

       主攻一业突破,助推精准脱贫。平利县在实现农民人均1亩茶园,户均增收1万元的初级目标基础上,系统谋划产业扶贫。在发展规划上,针对全县137个村特别是79个贫困村和所有贫困户,制定了《平利县“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和《平利县“十三五”茶产业精准扶贫规划》,逐村逐户精准对接,落实产业脱贫措施。在产业选择上,以茶产业为重点,以生态猪、绞股蓝、富硒粮油、中药材为补充,全县培育10万亩精品茶,带动发展10万亩绞股蓝、10万头生态猪、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在推进落实上,大力实施“一村一业一企(园、社)”,确保每个贫困村能发展茶叶的种茶兴茶,不适合发展种茶的至少有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帮扶企业、一个脱贫园区,构建了横向联合兴产业、纵向对接贫困户的精准扶贫体系。

高起点规划,不贪大求洋,留住平利特有的地域环境、产业特色等基因。在茶产业发展规划中,不单纯追求面积增加,而是强化生产的机械化采摘加工功效,解决农村缺乏劳动力的现实问题。在加大茶业源头关注的同时,注重科技与人的完美结合,政府为龙头企业派驻挂职科技干部落实依规建设,培育茶农,传授实用技术,抓品质、搞科研,使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发明专利。

       林业创新高定位引领生态脱贫

       对接生态脱贫,靠啥“点山成金”?秦巴山区山大谷深,既要保生态又要富口袋,平利咬定生态脱贫,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建经济林、生态效益补偿、生态护林员、林业项目带动、林业技术培训、调整结构发展生态产业,因地制宜,多管齐下,精准实施林业生态脱贫的成效显著。

       落实国省市林业经济振兴要求,以生态脱贫为导向,以林业转型为目标,推动现代林业提质增效。在2017年的生态脱贫工作中,平利林业主力主为,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完成1.5万亩新建任务,自查4.5万多亩历年建设任务的提质稳定,兑现补偿资金,工程涉及7镇贫困户7384户,兑现贫困户资金853.74万元。实施生态效益补偿脱贫,在对往年资金兑付到位的基础上,建立贫困户生态效益补偿档案,下达年度补偿计划,截止2017年9月底,贫困户生态效益补偿面积9.59万亩,涉及3953户,兑现资金124万元。运用生态护林员助推脱贫,将上级下达的176万元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分解到全县各村村367名贫困人中,共计兑现资金117万多元。强化林业项目带动脱贫,2017年1~9月,全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公益林、森林抚育等各项林业工程时,将计划任务全部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先后聘用贫困户143人,发放劳务工资60余万元。组织林业技术培训促进脱贫,2017年完成培训镇林技人员和包抓贫困村产业扶贫技术人员80人次,使每个贫困村都有一名懂技术的包抓产业技术员,组织贫困人口林业技能培训13次,累计培训贫困户群众543人次。

       生态脱贫攻坚,重在产业带动。平利县提出“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企业化运作、标准化生产”思路,扩大以林业产业为特色的经济规模,重点培育“五个三万”:以生态有机为标准,建改提升3万亩茶园(新建1万亩标准化茶园、改造提升1万亩低产茶园、培育1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培育3万亩绞股蓝标准化种植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推行订单养殖,建成3万头生态猪示范基地;以党参、独活、玄参等地道中药材为重点,建成3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以水稻、油菜为重点,建成3万亩富硒粮油示范基地。

       县农林科技局紧扣“五个三万”科学规划,重点建设,持续做优现代农林产业。传统养猪是南方山区农村祖祖辈辈的“当家”产业,为了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不给环保添负担,县里用科学产业规划“倒逼”变革,走出了一条“猪、沼、肥、茶果菜药”的完整循环产业链。我们在长安镇千佛洞村莲花生态野猪养殖场看到,养在圈内的生态野猪体态不凡,放归山林纵情撒欢。方万财场长说:“这里山大林丰,资源丰富,山里的野果子、弥胡桃和可食虫草,都是经过三代驯化野猪的最爱。”方万财和他的合伙人以前是矿山包工头,矿业低迷时回乡创业,借助山林经济成功地在林下养殖野猪与黑毛猪杂交的生态野猪,每头利润比普通猪多出800元。县里按照产业规划,鼓励他们朝大里做,政府牵线搭桥,使公司与安康阳晨集团、莲花实业合作,追加投资6000万打造出了陕西最大的特种野猪原种场和养殖基地。他们按照国家现代农林产业示范园建设要求,在全县建立了3个生态养殖基地,实施产品深加工,打造绿色猪肉品牌。再过4年,林下养殖的特种生态野猪数量将达到10万头,年出栏3万头,可带动3000多贫困户长远就业致富。

       企业联合高标准建设现代园区

       陕西省将“兴陕南”战略定位于突出绿色循环发展,呼应长江经济带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林不业、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平利县强化山林经济现代农林园区建设,坚持绿色有机方向,成片建设有规模、有质量的现代农林产业园区,建成全省农林产品产地无公害县,从产业源头上破解农林产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持续做大基地,高标建好园区,引领生态脱贫。平利坚持“一园一业、多园一业、以业立园”思路,在最适区域发展最适宜产业,统筹推进连片现代农林产业园。他们以山林土地流转为抓手,积极引导贫困户通过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方式将山林土地(产业园)流转给经营主体发展产业(经营主体租赁、流转贫困户土地的租金,不低于当地常年土地租赁的租金),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持续做大产业基地,着力建好现代农林产业园区。截至2017年10月,全县经营主体共流转土地12万多亩,建设300亩以上茶叶标准化示范园26个,建成现代农林产业园区60多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23个、航母型园区4个,带动贫困人口脱贫2520户7230人,年人均增收2200元。

        、高标准建设现代园区不是一企一场能够做到的,平利县鼓励农林实力企业强强联合。2017年,县政府把莲花万头生态野猪良繁基地、长安申草园绞股蓝科技产业园、广佛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和标准化种植基地、五峰山生态休闲公园作为5大重点项目稳步推进。申草园茶业公司董事长殷刚,曾是长安镇中原村农民,他从种植1.4亩绞股蓝起步,经过农林部门重点扶持和两权抵押贷款支持,一步步联优联强,发展绞股蓝种植基地3000多亩,建成了申草园茶业有限公司,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净利润超过500万元。作为生态脱贫的先行企业,较好地履行了配股分红义务,保障贫困“股民”分到应有的“股金”,在社会公示无异后通过“一卡通”账户直接兑现到户,让贫困群众坐上了“分红”的直通车。

       申草园为了更好地履行生态脱贫的社会责任,向县里提出投资7千万元建设中国平利绞股蓝科技产业园,设立生物制药、亚麻酸油提取、绿色食品加工和综合服务四个功能区。县领导感到这是平利建设全国绞股蓝产业第一县的需要,是绞股蓝品种研究、良种繁育与展示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农林产业园区的需要。组织农林、茶业、国土、住建、旅游等部门深度支持,科学研究,为申草园在长安镇中原村划地19.6亩,组织产业园区项目评审,现已开工建设。殷刚说,有县领导的鼓励,有农林科技部门的支持,有贫困群众的期盼,他和企业一定要完善绞股蓝产业链条、扩大平利绞股蓝的影响力,再用两三年时间,把科技园打造成亿元产业。按照设计规划,产业园总投资1.8亿元,到2020年,科研楼、加工厂房、和品种园、万亩绞股蓝基地、休闲观光养老中心将分期建成,投入使用,成为秦巴山区又一亮丽明珠。

       村组一体高质量提升产业品质

       生态脱贫的基础战场在山区村组,移民搬迁和进城安居的只是少数,处于纵深推进阶段的生态脱贫,不仅要让帮扶的贫困户有“面子”,更要在生活改善方面有“里子”。平利县结合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不断壮大城乡一体的高效茶园、标准化绞股蓝、中药材、生态猪良繁场等种养殖基地,每年都新增了一批省、市级农林产业园区。随着“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建设,农林科技部门引导全县农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林场、专业合作社、农林企业和各类农林服务组织,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林产业经济队伍。

       抓大不放小,融合贡献大。平利县在高标准建设现代农林产业园区的同时,发挥村镇力量,村村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园,户户打造产业小庭园。县镇村共同发力,打通“三园”阻隔,“三园”联动发展,形成园园相连、群园发展、村组一体的产业品质提升新格局。

       这是一股生态脱贫进程中的乡村力量,是一场属于乡土青春力量的“接力跑”。县镇村共同种植绞股蓝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农民殷刚最早种植而成为产业大户,他周围的贫困村民重拾撂荒土地,结合退耕还林政策,从到企业打工中掌握的种植技术发展绞股蓝,使这一产业由最初的零星块状连成镇村、村组大片状,以至多到加工销售成问题。富有头脑的余新强一方面加大种植力度,一方面解决销路问题,运用电子商务创办了一家兴强富硒茶业电商公司,组织一线种植的山村农民同时做收购销售的前端,把供货链条发展到了全县各种植区的山头地块,组织公司员工和合作农民参加电商“淘抢购”、“聚划算”等营销活动,他推出的“爆款”一天销出几十万元,把平利绞股蓝卖到了全国市场。2017年母亲节,他抢抓机遇提前备战,组织公司和合作者们参加“淘抢购”,“镇店之宝”绞股蓝当天成交2906件、销售额150889元。在网店后台看到变化的数字,长年经营的余新强还从未见过这样的“抢购”场面。县政府因势利导,支持从事农林特产的电商联合做大,使“电子商务进农村全国示范县”落户平利,现在的余新强不仅在县内拥有10家淘宝店,还在浙江、广东、湖北、四川、山西发展了32家代销网店,年销3000多万元,其中90%为电商销售。

       村组一体发展大产业,高质量提升产业品质,改变了山村农民的生活。长安镇双杨村村民方菊花,原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她从绞股蓝专业合作社基地务工做起,由最初每天收入50元采摘工钱开始,精心学习种植管理技术,现已成为基地田间管理者,每年固定收入7000多元,结束了一家的贫困生活。

      下篇  农民变股东 提效脱贫攻坚共建新生活

       生活幸福才能彰显追求。平利县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贫困户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他们的根本利益,将参与生态脱贫的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变为产业合作发展的股东,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农林产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山区农民和贫困户享有平等地位,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让全县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平利县副县长尚磊深入西河镇水田河村调研生态脱贫工作  

       山林经济提效,生态脱贫攻坚,企业大户与农民股东共建新生活。平利县为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间的矛盾,建立了森林、流域、重点生态区域等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形成了长效补偿资金投入制度,让绿水青山的林农守护者有更多获得感。以绣花的工夫,提升农林产业质效,运用山林经济推进精准脱贫,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任务。

       山区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生态致富的主体。平利县坚持生态脱贫攻坚和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推广“企业+合作社+乡贤能人+贫困户”等模式,在农林龙头企业中增股扩能,让入股农民和贫困户从中看到增收希望;引导传统产业提升动能,让山区农民感到生态脱贫有盼头;鼓励一大批乡贤能人挖掘致富潜能,让特困乡亲在生活中充满尊严。

       龙头企业增股扩能,让入股农民增收有希望

       选准生态脱贫产业,找对合作龙头企业。平利县优选有责任心的龙头企业联结贫困户发展利益,使龙头企业真扶贫,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真脱贫。在县、镇、村和农林科技局指导下,农林龙头企业与山区贫困户建立紧密多元的利益联结机制,运用政策激励龙头企业增股扩能,使其担起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吸纳更多贫困户做企业发展的股民,把产业发展风险留给自己,把剩下的收益真正让给贫困户。

       平利县帮助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生态脱贫积极性。县政府每年安排产业扶贫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整合项目资金2亿元,用好4亿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资金,优先扶持以茶叶为重点的特色农林产业,使经营主体得到发展、产业链得到延长、贫困户得到带动,涌现出以女娲银峰、女娲茗茶、田珍茶业、原生工夫红茶、盛丰源、忠晨牧业、兰兴等为重点的山林经济龙头企业,打造出了一艘艘生态扶贫的企业航母。

       女娲银峰是西北茶业的大品牌,这是农民茶人洪善存从一个村中制茶小作坊,历经无数苦难成就的大辉煌。我们从产值超亿的陕西女娲茗茶有限公司步入美丽的长安茶城调研,驱车上山,拜访羽峰茶山上的“茶圣”陆羽雕像。这片零星连片的数千亩大茶园,由宽阔的水泥大道、美丽的绿树红花、星星落落的山庄房舍组成,俨然一个大型美丽森林大茶园。置身茶林眺望,山下镇村连成一体,仿唐茶城古色古香,游客人流如织,生意甚是兴隆。

       陪同我们的女娲茗茶总经理杨国安谈起了盛景背后的前世今生。创始人洪善存原是高峰村民,早年是开拖拉机跑了8年运输的个体户。致富不忘乡亲,1993年承包村中52亩荒芜失管的山坡茶园改造,第二年亩产干茶25公斤,一下提高4倍,尝到科技务茶甜头,他添置3台制茶机械,填补本县无茶叶机械生产空白。1997年,他从中国茶叶研究所引进无性系茶树良种,以每亩水田每年给农户550公斤稻谷的市价作地租,一定25年,租赁本村52户102亩水田,实行山水林园路综合建设,3年精细管理建成了西北一流的无性系良种高效示范茶园,成为陕西茶叶发展一大亮点。20年来,洪善存董事长将20户租赁农户作“股民”,按照市场发租金,拿出利益分“股金”,在企业员工和当地农民“股民”支持下,创立了平利史上第一家民办良种茶叶研究所,研发出了中国西部名茶金奖“女娲银峰”。

       20多年来,不改帮贫救弱初衷,建设家乡的洪善存,在新一轮生态脱贫中担当大任,2016年带领公司员工,以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销售、委托加工、资金支持、配股分红、困难资助等方式帮扶贫困户246户675人。2017年,公司加大力度,结对帮扶八仙镇仁溪沟村、西河镇女娲山村、长安镇高峰村、中坝村、中原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2家586人。结合各村的不同实际,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培育特色产业,脱贫效益明显。

       传统产业提升动能,让山区农民脱贫有盼头

       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苗木、森林食品等都是林业产业的传统产业。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山上绿、林农富、林区美,平利县结合生态脱贫,创新山林经济,向高端拓展农林产业价值链,全方位培育农林产业发展动能,让山区农民脱贫有盼头。

       近几年来,平利县发挥农林科技职能作用,围绕传统产业,树立产业标杆,提升脱贫动能,先后培育出了80多家规模型生态种养殖企业,组建农林专家合作社120多家。按照县政府要求落实产业经营主体帮扶脱贫村和贫困户,一对一签订5年以上帮扶协议,不脱贫不脱钩,脱贫了还要扶上马送一程。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提升上,不仅关注产业链前端,而且关注产业链后端,想办法把产品卖出去,而且卖出好价钱,打开大市场,并以此倒逼品种改良、品质提升、产业升级,生漆产业振兴最具说服力。

       平利是“中国漆树之乡”,早在乾隆年间,产于牛王沟的“牛王漆”,以“漆液清如油,光亮照见头,搅动琥珀色,挑起如钓钩”为特点,被誉为“国漆”。平利生漆纯度高达81%,具有色泽光亮、转色快、回缩力大、抗冲击力强、干燥性能好等特殊优点,畅销各地并走红国际市场,远销日本、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全县现有漆林30多万亩,年产生漆300多吨,产量居全国之首,县林业科技人员与漆农共同研究培育出了“大红袍”、“金州红”、“高八尺”等优良品种,“大红袍”1985年被全国评定为漆树优良品种之冠。2013年9月,泰国皇家林业部考察中国生漆,点名要求到平利考察。

       漆树有着很好的致富功能,杨忠红副局长对我们说,徐家坝村的老漆农陈衍清,是县里近几十年来的第一批漆树种植户,这些年随着生漆价格节节攀升,他每年获利5万多元,带着一家从山上搬到了小镇,盖起了三层小楼房。这个产业欠提升是因为漆树的过敏性“伤人”特性没有被“攻克”,生态脱贫中,平利农林科技局联合攻关,将漆树种植、采集、加工、销售提到山林经济主导产业地位,集中财力发展漆园累计达到45万亩,年产优质原漆400多吨,产值超过一亿元,赢得了放弃高薪的女硕士袁端娇等一批回乡创业的“勇敢者”。

       袁端娇出生在平利县龙头村,是省城西安的高薪女硕士。2016年,她回乡与父亲注册成立了陕西龙头国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打造全国最大的生漆基地。她将生漆原材料与漆艺文化相结合,发展生漆深加工产业,延长生漆产业发展新链条。公司成立两年来,她动员周边贫困户用自家山林和退耕土地入股当“股东”、做企业的“股民”,带领他们在产业园区种植漆树、桐树、绞股蓝等主副套种方式,迅速扩大了漆树种植面积,建成了生漆综合产业园,成为安康市和平利县生漆产业龙头企业,达产后的生漆年产量可达100吨,产值2000多万元。如今,她和公司已经创立了“龙头国漆”和“漆农小李”双品牌。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是不一样,袁端娇把“人才兴企”理念用到基地和公司管理中,团队现有管理与研发人员8名,其中硕士1名,本科2名。公司建立国漆文化传承人教育培训基地,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西安生漆研究所研究员、福建闽新漆器厂高级技师等业内高端人士为客座讲师,现已培训农民学员200多人。每年定期与上海工艺美院、上海国漆厂、福州漆艺协会、武汉国漆厂、日本轮岛等地的专业人才合作交流。在运营过程中,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利益联结,签约漆农22人,公司为农户提供科学种漆、割漆培训,提供秧苗、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多要素支持,通过“集中服务、统购、统销”生产经营模式,最终实现“1+1>2”整合效果。她从当地选择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