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政策【切换】 国际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共政策库

建立四项机制 着力打造党建扶贫“尖刀班”

发布人:春秋智谷  /  发布时间:2017-12-15 16:42:55  

2012年3月以来,山东临沂市围绕打好脱贫攻坚这场新时期孟良崮战役,分三批选派5806名市县机关干部到2151个行政村(覆盖3636个自然村)任职第一书记,覆盖所有省定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五年多来,市县乡党委政府在强化措施、健全机制上持续发力,引导和激励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办实事惠民生、转作风树新风,较好地实现了助推发展、锻炼干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目标。

   一、建立精准选派机制,统筹谋划推进。一是编制十年规划。坚持分批帮扶、均衡发展,按照每两年选派一批、每批大致选派2000名机关干部到1000个村任职的思路,编制选派第一书记工作规划,力争经过五轮选派,到2020年实现全市所有村居第一书记任职全覆盖。二是分批分类帮扶。紧贴全市中心工作和基层党建重点任务,将首批第一书记重点安排到集体收入1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和软弱涣散村,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将第二批第一书记重点安排到有社区建设任务的村,着力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将第三批第一书记重点安排到省定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着力助推精准扶贫。三是严格选人标准。坚持“抽硬人、打硬仗”,与培养锻炼后备干部相结合,重点选派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其中,市派第一书记中县级后备干部、县区选派第一书记中科级后备干部合计占到41.3%。四是实施对口帮扶。按照党政部门到难村、政法部门到乱村、经济部门到穷村、流通规划部门到城区村、农科部门到专业村、省市干部侧重到省定贫困村和社区建设村的原则,精准搞好任职分配,着力提高任职匹配度,确保帮扶效益最大化。

   二、建立精准培养机制,提升干事能力。一是加强岗位培训。第一书记任职前,市县分别组织岗前培训,帮助他们转变角色、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任职期间,每季度都组织第一书记进行1次现场观摩,引导他们相互学习、开阔视野、共同提高;每年都集中3-5天,对第一书记及其任职村党组织书记进行美丽乡村、村庄规划、农村电商等专题培训,着力提高他们胜任工作和协作配合的能力。二是实行结对帮带。要求派出单位分管负责同志每月至少到村1次,调研指导工作;分别明确1名乡镇党政班子成员与第一书记结成对子,及时把握思想、传授方法,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搭建锻炼平台。市县乡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和“三农”工作会议、开展集中培训等活动时,原则上都要邀请第一书记参加,为他们及时掌握各级重点工作部署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三、建立精准扶持机制,凝聚发展合力。一是抓政策扶持。从2012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就要求,各级涉农资金项目重点向第一书记任职村倾斜,每年都编发《涉农惠农资金项目指南》,逐项明确主管单位、申报程序、责任科室和联系人,定期收集第一书记任职村亟需办理实事台账1.2万余项,第一时间提供相关部门,督促搞好对接,为他们争取资金、发展项目建立了绿色通道。二是抓智力支持。统一选配法律顾问353名,从市县行业扶贫单位和临沂大学聘请214名专家,组成法律服务、精准扶贫、村社共建、土地流转等13个专家服务团,先后到第一书记任职村提供服务3900余场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3万余个。三是实施双强帮带。坚持强村带动、强企拉动,为每个第一书记任职村遴选确定1个先进村居或规模以上企业,结成帮带对子,通过投入资金、转移项目、设立扶贫基金、提供就业岗位、关爱困难群众等方式,助推第一书记任职村发展脱贫。四是强化经费保障。在落实第一书记每人每年不少于1万元办公经费的基础上,市财政按照市派第一书记工作组每年不低于30万元的标准,列支专项工作经费,重点扶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致富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各县区分别按照5-30万元的标准,设立了第一书记工作经费,尽可能地为任职干部提供经费支持、创造良好环境。

   四、建立精准管理机制,激发队伍活力。一是实行大组长负责制。市委每批都选派12名副县级干部挂任县区委常委、第一书记大组长,各县区委每批都选派部分优秀科级干部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第一书记工作大组长,具体负责所在县区、乡镇第一书记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服务。二是严抓调度督导。严格落实工作日志、周例会、月调度、季度观摩和请销假、重大事项报告、随机暗访督查等制度,确保第一书记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任职工作上。截至目前,各级共开展集中检查101次、暗访督查233次,反馈问题1300余个,提出整改意见600余条。三是加强自我管理。以县区、乡镇为单位,分别成立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定期开展集体学习、主题党日等活动,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是强化考核激励。建立第一书记半年实地考核、年度综合考核、任职期满考核和派出单位述职评议制度,重点考核第一书记任职表现和派出单位扶持情况。根据考核结果,市委、市政府对20名第一书记标兵记二等功,对301名优秀第一书记和227个先进派出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对考核处于末位的24个市直派出单位进行了约谈,有效增强了派出单位和任职干部的责任感和压力感。

   五年多来,全市第一书记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在加强基层党建、助推精准脱贫、服务基层群众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村级班子建设明显加强。各级第一书记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在抓班子带队伍、抓阵地建制度等方面持续发力,指导任职村发展党员595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709名、后备干部7061名,制定完善规章制度7364项,有效增强了任职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市发改委选派第一书记针对任职村村务不公开、村民意见大的实际,以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为突破口,对重大事项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进行决策,为村级规范运行立下了规矩,刹住了歪风,树立了正气,受到了党员群众的欢迎。

   二是精准脱贫进程明显加快。各级第一书记始终把促进“村增收、户脱贫”作为核心任务,指导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946个,新发展特色农业、产品加工、旅游开发、农村淘宝、光伏发电等集体增收项目6183个,帮助任职村平均增收7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减少贫困人口22.3万,占全市脱贫人口的50.6%,实现了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的逐步转变。市委办公室选派第一书记研究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启动建设了全市首家使用液体菌种、全程无菌操作的黑木耳菌包种植厂,仅此一项帮助村集体年增收7万余元、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600元。

   三是乡村文明水平明显提升。各级第一书记始终把建设“沂蒙美丽乡村”、提高群众文明素养作为必须补齐的短板,累计协调投入帮扶资金24亿元,新修农村公路12396多公里,帮助1054个村通了自来水、861个村通了动力电、756个村通了广播电视、1255个村通上了互联网,使广大农民群众在一件件实事好事中切实感受到了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可喜变化。在抓好水电路气等基础建设的同时,广大第一书记还多方筹资新建文体广场2686个、农家书屋1601个,组织科普宣传5100场次、文艺演出570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高新区教育局选派的第一书记从倡树村风抓起,在任职村专门成立家委会,定期邀请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来村传授家教知识,推动实现了全村户户有家训、人人讲文明。去年该村被评为全市文明村居、并入围2017年省级美丽乡村评选。  

   四是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各级第一书记始终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与任职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想方设法破难题,千方百计解民忧,特别是针对特困户、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沂蒙关爱行动”、“共同成长”、“爱心小药箱”、“温暖过冬”、“义诊捐赠”等主题活动1530余次,累计捐赠款物3.7亿元,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实际行动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凝聚民心,让任职村党员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委政府的温暖,广大第一书记也成为基层群众最信任、最拥护、最支持的好干部。(中共临沂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