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政策【切换】 国际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法规库 > 法规解读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专家系列解读文章系列之四——未雨绸缪 应对老龄化: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

发布人:春秋智谷  /  发布时间:2016-03-29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钟伟

  中国正在经历银发浪潮,老年人口日渐增多,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大约有2亿人,2030年至2050年,中国可能迎来老龄化的高峰。怎样让这些老龄人群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安享晚年,需要政府和每个家庭都未雨绸缪,做好应对之策。

  通常,人们需要用年轻时的劳动所得和积蓄的财物,来平衡和弥补逐渐老去、逐渐丧失劳动能力时的所需。应对自己老年的养老、医疗等开支所需越多,则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储蓄需要越多。中国面临的并不仅是老龄化,更是高龄化,粗略估计目前中国大陆人均预期寿命为76.3岁。这折射出中国老龄化的很多挑战:一是中国人均GDP不足西方国家的1/4,但在预期寿命上和西方的差距不大,且在加速缩小,即中国有些未富先老;二是中国城镇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较低,没有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而调整,比西方国家约65岁的退休年龄提早很多,即中国职工有些未老先退;三是中国在过去30多年经历了比较急剧的货币化进程,也就是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各口径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这些困扰带来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缴费年限较短,领受年限较长,代际平衡的困难很大。

  在西方国家,养老通常也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要面临的挑战,政府提供基本养老、企业提供补充年金、个人购买商业保险是其三大支柱、三重保障。但中国的现状是,企业补充年金和商业寿险的作用还比较弱,政府提供的社会养老保障仍是一柱擎天的主角。

  考虑到上述国情,在国家层面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人口老龄化高峰时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和调剂,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涉及中国未来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有助于缓解未来年轻人赡养老年人的巨大压力。

  国家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钱从何来?考虑到中国庞大的高龄人口,基金的来源自然也引人关注。《条例》明确,基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国有资本划转、基金投资收益以及以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走入新常态,财政维持收支平衡难度大,国企改革深化,国有资产增值保值挑战大。很自然地,基金投资收益就变得更重要。

  如果想要获得持续战胜通胀的投资收益,基金的钱怎么投?按照《条例》规定,基金可以投向固定收益类产品、股票和未上市股权等。许多人自然会关心,这些养命钱应该怎样投?会不会受股市动荡等等的影响?这些忧虑不无道理。基金投资的出发点就应当是审慎、稳健。银行协议存款、国债等投资当然稳健,但权益类产品也不容小觑。虽然人类屡经金融动荡,但过去两百年,股票投资收益还是比固定收益类高出3-5个百分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自成立以来,10多年的克勤克俭也同样交出了超越周期的投资回报,高于8%的年均投资收益率。应对老龄化高峰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需要审慎稳健的多样化投资,小小的3个百分点的收益率差异,经过约40年的积累,最终会导致基金差异数倍!

  如果要妥善管理,监督好基金的投资运营,怎么管?《条例》花大量篇幅详细规定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的管理运营,对委托投资、对如何选择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以及相关的法律权责都有明确表述。目前这个管理运营框架已初步成功地经受了经济周期和金融起伏的挑战,相信在《条例》出台之后,可以继续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保驾护航。

  天下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对即将到来的中国老龄化高峰是如此;天下事,必作于细,从《条例》的出台到后续的细则和工作规程,如何筹集好、管理好、运营好这笔至关重要的基金,需要监管部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乃至全社会的参与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