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坚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1 以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牢固支撑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除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外,增设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交融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促进学生思想的解放、理念的更新与思维方法的创新,增强创新创业基本素养尤为重要。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变为问题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训练学生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1.2 以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培养计划为重点,有效衔接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课程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学科专业载体。行业特色型高校要主动适应行业发展,调整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注重创新创业探索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采取“学科专业课程 + 创新创业课程”的结构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纳入选修课程、综合设计、创新活动、素质教育“四环节”,使得创新创业课程与学校现有的学科专业体系有机融合。
1.3 以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整体建设为支点,充分保障教育体系建设,提升学生“双创”素质
设置创业教育教研机构,全面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工作、课程设置和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家、校友、专家学者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及创业导师团,定期、有计划地进行创业讲座、创业培训,并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细化培训与指导;通过鼓励教师到政府部门、企业进行挂职或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对社会需求的认识和实践指导能力,使之在学生的创新创业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2 坚持依托行业企业资源,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机制
2.1 面向现实应用,构建“系统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对和解决真实的实践问题,必须构筑贴近生产实际的实践育人体系。华北电力大学面向行业需求,构建基于真实或模拟仿真问题的实践育人体系,形成了以实验室、实践基地为支撑,以仿真实践为特色,以管理机制为保障的“四模块、三层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基本实验模块夯实基础实验能力,以校内实践模块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以仿真实践模块实现近距离工程训练,以校外实践模块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内容按照验证性、综合与设计性、研究与创新性三个层次设计,其中,第三层次以课内外选修方式展开,拓展创新实践空间。
2.2 联合多方企业,搭建“全方位、立体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高校应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深化和拓展校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校企人力资源与实验室等科研资源共享,协同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要打破以往简单化的教学实践模式,使学生真正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理解和把握相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熟悉和探索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政策理论和技术需求,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巧、方法、流程和关键业务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减少创新创业困惑与阻力。
2.3 注重项目引领,开展“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要区分层次,在对全体学生进行普及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对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大学生开展递进式的创业教育和培训,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兴趣,开展不同类型、不同项目的实践活动,并配备导师进行全程指导。
3 坚持加强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协同创新工作模式
3.1 依托校校合作平台,推进实践育人深度融合
高校应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协同与合作,深入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系列问题。也可以采用大学联盟的方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发挥不同类型学校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示范性集成应用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开展跨高校、跨学术群体的新型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更加有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3.2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发挥实践育人集聚效应
围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需求,应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优势,建立多样合作、联合培养新机制,使学生了解技术创新前沿。校企之间可以采取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依托双方合作项目,共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让学生深入生产实践,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水平,同时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同。
3.3 依托校地合作平台,形成实践育人协同创新合力
校地合作应面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长期合作、携手发展”为原则,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多领域的合作。如地方政府提供合作场所保障、给予资金及政策支持,学校提供必要技术支持,以科技创新带动地方政府产业升级,形成长期战略合作机制。高校与地方共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的深入推进搭建广阔平台。
4 坚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保障
4.1 加强条件建设
创业涉及到场地、办公设施、人员配备等多个方面,有效降低大学生的创业成本,是促进创业快速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大学产业系统、大学科技园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的公共设施、场地以及专业的孵化服务等,使创新创业人才有创业的条件、有创业的信心。
4.2 实施政策扶持
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使各部门各院石长旭系责任明晰,共同推动创新创业育人工作的开展。通过修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实行更加灵活的弹性学制、对课外能力素质学分认证、学分互换等改革,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强学生依托校外平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规范化,为创新创业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环境。
4.3 提供经费保障
资金短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瓶颈之一。高校应当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创新创业工作,并充分依托大学基金会、校友会广开渠道,利用校友创业俱乐部等方式为学生创业提供帮助。还可以通过组织类似于教育部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鼓励大学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类的项目,经过专家评审和答辩,对优秀的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和指导。
5 坚持努力营造校园氛围,注重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5.1 提高创新创业的思想意识,将其作为“精神坐标系”
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报纸、杂志对涌现的创新创业典型进行广泛宣传,邀请行业内外自主创业杰出企业家举办创业主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创业者的经历,学习他们的创新创业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在竞赛之中激发创新创业意识。
5.2 引导创新创业的价值体系,将其作为“战略参考系”
引导大学生认识并了解创新创业的价值,旨在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以创新创业价值体系,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不断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知,确立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价值追求,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提升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通过不断转化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为其投入创新创业实践打好更加坚实的基础。
5.3 培育创新创业的积极心理,将其作为“行为对照系”
创新创业不仅需要能力,需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勇气。同时全社会和高校也要积极蕴育和形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高校要具备“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包容胸怀,培养学生正视失败、敢于创新的态度。同时,通过典型事迹、逆境成才的正面宣传,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善于获得各种环境支持,从容面对竞争与挑战,做好即将创业或将来创业的心理准备。(本文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