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政策【切换】 国际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项目通知

兰州科技创新(硅谷)工作站信息专报(11月)一、科技界动态

发布人:春秋智谷  /  发布时间:2019-12-28 14:39:09  

一.Facebook AI 正在升维突破:教AI像人类一样理解三维世界

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AI 系统不仅需要准确识别物体,还必须学会以三维视角理解视觉场景,比如将二维图片中的沙发、餐桌和茶几以三维建模的方式重现出来。这对 AI 的图像理解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为它必须知道如何判断景深,搞清楚对象位于照片的前景还是背景中,甚至要在一定程度上推断出缺失部分的样子。

Facebook AI近日在首尔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上演示了他们在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在博客和 arxiv 上发布了技术简介和论文,表现惊艳,研究成果之一还获得了 ICCV 最佳论文提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不仅开发了新的算法,还整合了多个最新研究成果,包括用来预测 3D 形状的 Mesh R-CNN 神经网络框架,用来提取和重建 3D 不规则模型的 C3DPO 方法,用来检测物体和生成 3D 点云的 VoteNet 技术以及配套的新型优化算法等等。

研究团队相信,通过加强对三维物体的了解,AI 可以更紧密地连接二维和三维世界,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推动 3D 打印、AR 和 VR 等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进步,将这些技术拓展到更广泛的任务上,最终像人类一样理解三维世界。

现有的基于 Mask R-CNN 的图像理解和感知系统的确很强大,适用广泛,但它们做出的预测主要以二维数据为依据,忽略了真实世界复杂的三维结构。想要在真实世界中识别和判断不规则物体的三维数据,例如在杂乱多变的环境中识别和排除遮挡物,需要克服一系列光学挑战。由于技术原因,仅凭现有的工程框架(Mask R-CNN)难以胜任。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网格预测分支(mesh prediction branch)强化了 Mask R-CNN 的 2D 对象分割系统,随后专门创建了一个Pytorch 库 Torch3d,里面储存了高度优化后的 3D 运算符,可以帮助实现 3D 物体结构采样和预测。

简单来说,新开发的 Mesh R-CNN 框架可以借助现有的 Mask R-CNN 来检测和分类图像中的各种物体,之后使用网格预测器推断和描绘出一个物体 3D 形状,最终获得细粒度的 3D 结构数据。

在这一过程中,Facebook 还使用了 Detectron2 库。这是一个模块化物体检测库,最早由 Facebook 团队在 2018 年推出,获得过多次更新。它将 RGB 图像视为输入值,可以检测物体和预测 3D 形状,同时还支持捕捉视频中的物体和动作变化。与训练 Mask R-CNN 类似,研究团队使用了监督学习的方式来训练 Mesh R-CNN 学习 3D 形状预测。他们在 Pix3D 和 ShapeNet 两个数据集上评估了新框架,它成为了第一个可以在所有场景类别中检测到物体完整 3D 形状的系统,而且综合表现也高出之前框架 7%。

对于无法使用网格的场景,Facebook 研究人员开发了另一种方法:捕捉 2D 关键点,再将数据输入 C3DPO 系统(Canonical 3D Pose Network),用来重建 3D 关键点模型。2D 关键点可以通过跟踪物体特定部分的运动得到,比如人的关节和鸟的翅膀,可以提供物体几何形状或视角变化的完整轨迹。这并不难实现,难的是如何生成 3D 关键点,这对于 3D 建模来说至关重要,也是在现实中应用潜力最大的地方——更好的建模质量意味着在 VR 中生成更逼真的虚拟头像。

研究团队开发的 C3DPO 模型可以重建数十万张图像的数据集,每张图片都包含数千个 2D 关键点。在给定一组 2D 关键点的前提下,该模型可以预测现有的摄像头视角参数,并且得出标准视角下 3D 关键点的定位信息,对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至关重要。

为了克服分解 3D 视角和形状时的不确定性——AI 需要脑补看不到的地方,存在茫茫多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开发了一套正则化技术,包含第二个辅助深度神经网络,可以随着 3D 重建网络一起学习,规范模型重建过程。 

Facebook 强调,由于之前基于矩阵分解的方法存在内存限制,这种重建是无法实现的。而新开发的深度网络 C3DPO 能够以小批量(minibatch)的状态运行,效率很高,对硬件的要求大大降低,使得对飞机等大型物体的三维数据捕捉和重建成为可能。为了减少针对一般物体开发三维形状数据捕捉的监督程度,Facebook 团队开发了一种类似于自动物体分割的方法,适用于未标注图像。无需明确预测图像底层的 3D 结构,就可以直接将图像中的像素映射到 3D 形状模板的表面上。这种映射不仅可以帮助系统更好地理解图像,还能够帮助归纳相同类别物体之间的关系。以人类为例,当我们看到左侧图像中高亮显示的鸟喙,就可以轻松找到右侧图像中对应的点。

对于 AI 来说,实现像素到物体表面的映射意味着它也可以具备这种能力,因为同类别的物体之间共享了相似的 3D 结构。如果我们训练 AI 学习如何正确坐在椅子上或者握住杯子,那么在它学会之后,再换一张椅子或者一个杯子,它对物体 3D 结构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其快速掌握新技巧。这些成果不仅可以帮助 AI 加深对传统 2D 图像和视频内容的理解,还可以用来增强 AR 和 VR 体验。

研究团队表示,在评估不同个例之间对应关系的准确性时,新系统的表现优于旧方法两倍。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实现从像素到物体表面的映射,并将其与表面到像素的逆向操作配对,从而形成一个从训练到检验的循环,所用的图片数据集也无需标注,因此大大降低了训练所需的监督程度。

二、“四手”火箭上天,SpaceX超越美国空军成世界第二大卫星运营商

11 月 11 日晚上,SpaceX 的一枚猎鹰 9 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将首批正式运营的 60 颗 Starlink 卫星送上预定轨道,火箭点火 8 分钟后,一级火箭稳稳降落在“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接驳平台上,成功实现回收。今年以来 SpacceX 已经完成了 11 次火箭发射并全获成功,尽管我们已经习惯了 SpaceX 的成功发射,但此次发射任务仍亮点十足。

首先,这是 SpcaeX 首次使用“四手”火箭执行发射任务。这枚火箭在公司内的编号为 B1048,曾在 2018 年 7 月进行了首次飞行,至今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B1048 已经四次成功发射且全部成功回收,拿下 SpaceX 在可重复使用火箭上的新成就。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Starlink 发射工作开始进入正轨,SpaceX 开始在卫星领域展示出恐怖的竞争力。

根据美国一家非盈利组织 Space Foundation 统计,SpaceX 的卫星总数已经来到 120 颗。仅从数量上来看,SpaceX 通过此次发射一举超过了NASA(67 颗)、美国空军(98 颗)还有铱星公司(106 颗),成为世界第二大卫星运营商。仅次于美国卫星公司Planet,该组织目前运行着 197 颗遥感卫星。

如此看来,SpaceX 仅需再发两批 Starlink 卫星,就能稳稳坐上世界第一大卫星公司的宝座。在 SpaceX 的激进规划下,相信这一刻将在不久后就到来。

目前 SpaceX 尚未透露 2019 年是否还有 Starlink 发射计划,不过最迟到 2020 年,SpaceX 将进行不少于 10 次 Starlink 发射任务。并尝试在美洲开始商用卫星通信服务。

届时,Starlink 卫星数量将达到 700 颗以上,将远超目前所有卫星公司的卫星数量。

据当地媒体报道,Space Foundation 一位副总裁在谈到 Starlink 计划时表示, Starlink 的优势并不在于其卫星的设计和制造能力,而是 SpaceX 自家有强大的发射能力,能够轻松掌控卫星的发射环节。“当你能像 SpaceX 一样作为卫星集成商、发射商和运营商时,你就能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图 | 火箭发射(来源:SpaceX)

在回收使用方面,本次运载火箭还使用了完全“二手”的整流罩,这也让 SpaceX 成为首个达到这一目标的火箭公司。根据最初的计划,SpaceX 准备在此次任务中对两片整流罩进行回收,并派出了两艘回收船,但最终由于天气等因素,SpaceX 最终取消了这一计划,两艘回收船也被撤回。

一名 SpaceX 工程师在火箭成功发射后表示,这枚猎鹰 9 火箭在设计上能满足 10 次重复飞行的需求。因此在理想情况下,这枚 B1048 火箭还可能在后续的任务中继续冲击“五手”、“六手”……朝着“重复 10 次发射”的小目标前进。

提高火箭的可重复使用次数对降低发射成本至关重要。

追求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唯一原因在于其能够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成本。SpaceX 曾提供了一个简单逻辑:运载火箭成本中 95% 是硬件,其中一级火箭成本则占去了 60%。因此回收并重复使用一级火箭将能够大幅降低成本,以重复使用 10 次计算,成本可降低 5 成。

这听起来很诱人,但成本计算远比这复杂。首先可回收、重复使用涉及到的复杂技术需要大量的前期研发投入;为了在回收时能通过反推火箭实现软着陆,一级火箭需要在返回时依然留有大量燃料,在“斤斤计较”的火箭上,这部分燃料带来重量的增加会大幅影响火箭的运载能力,降低效率;此外,可回收火箭的可靠性也需要经过漫长的验证。

猎鹰 9 的成本如何外界无从知晓,但仅从报价来看,复用火箭的确在价格上有明显折扣。一位火箭行业从业者曾向 DeepTech 解读,通过回收、重复使用火箭来实现降低成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在可重复发射次数不断提升的过程当中逐步实现成本降低。与此同时,提升火箭的可重复使用次数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一次次发射、检测、优化中实现。

在提升可重复使用能力方面,SpaceX 能在商业发射中同步进行技术验证本就是一个优势,而在火箭本身无需进行大规模检修的情况下即可再次用于重新发射,这一过程毫无疑问有助于成本降低。

 

图 | 一级火箭成功回收(来源:SpaceX)

同时随着此次发射成功,SpaceX 已经拥有超过 120 颗卫星,在数量上,SpaceX 已经悄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卫星运营商之一。根据欧洲航天局的统计数据,到目前为止,地球上空各类人造卫星的总数超过 5000 个,其中正常运作的约为 2000 个。但多个国家政府和民营太空公司都在酝酿着宏伟的卫星组网计划,可以预见在轨卫星总数将很快达到数万颗。仅 SpaceX 一家,计划发射的 Starlink 卫星就达到了 1.2 万个,这个数字已远超过去 60 年发射卫星的总数。

图 | 60 颗卫星整装待发(来源:SpaceX)

“Starlink”项目最早提出于 2015 年,计划利用卫星取代传统的地面通信设施,来帮助全世界尤其是偏远的地区接入高速的宽带互联网。

SpaceX 将此次发射任务命名为 Starlink-1 ,且表示这 60 颗卫星将是第一批正式运营的 Starlink 卫星。在火箭发射后,火箭上面级将卫星送到约 280 公里的高度上。在这一高度上,SpaceX 将会与每颗卫星建立直接联系,确认每颗卫星的工作状况。

其中,功能异常的卫星将会留在这一高度,在后续的运行中会坠入大气层完全烧毁。只有确认健康工作的卫星才会被最终使用,在离子推进器的推动下进入更高的预定轨道。而确认健康工作的卫星才会被最终使用其携带的离子推进器进入更高的预定轨道。

 

图 | Starlink 卫星网络效果图( 来源:SpaceX)

值得一提的是,距离上一次发射 Starlink 卫星仅半年时间,SpaceX 又对该卫星进行了多方面改进。

首先是连接方面。此次上天的 Starlink 增设了星间链路,相比首批 Starlink 卫星仅能够单独与地面通信而无法实现卫星之间通信,新一批卫星具备了卫星之间互相通信的能力,通信能力更强。

在安全方面,此前 SpaceX 曾承诺将在 Starlink 的卫星寿命完结后,在掉入大气层时完全烧毁。而这批卫星将能够首次实现这一目标,在部件上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选择,以在使用寿命结束后能够在大气层中完全烧毁,不会对地面产生影响。

Starlink 卫星的庞大组网计划,引发了天文学界的广泛担忧,认为其亮度过高,且数量庞大,将会严重影响天文观测活动。因此在新一批的卫星上,除了在信号连接和安全方面的改进,马斯克还降低了卫星的亮度,兑现了此前的承诺。

卫星功能的改进,也让卫星质量有所提升,相比首批卫星每颗 230 公斤左右,新一批卫星质量达到每颗 260 公斤,这也让此次任务成为 SpaceX 载荷质量最大的一次发射任务。

据计算,本次发射的载荷达到了 15.6 吨,创下 SpaceX 创立以来单次发射有效载荷的最高纪录。

官方数据显示,猎鹰 9 火箭近地轨道载荷能力接近 23 吨,但在考虑火箭回收的情况下,一级火箭需要保留部分燃料以在着陆时提供动力,因此运载能力会出现明显降低。

对于此次 Starlink 发射任务,有火箭行业人士推测,SpaceX 此次将卫星重量提升,而将发射轨道降低(280 公里),估计此次发射任务已经发挥了猎鹰 9 火箭全部运载能力。

不过,就算首批 60 颗卫星全部成功部署并正常工作,这些卫星也不足以提供稳定的网络连接。

马斯克曾在 10 月底通过自家 Starlink 提供的宽带网络更新了一条推特,但这还远不足以提供稳定的网络服务。根据马斯克自己的说法,实现小范围网络覆盖,这样 60 颗卫星的发射最少需要进行 6 次。而要实现“中等”程度的覆盖,则还要发射 12 次,即卫星数量达到 720 颗。

在 SpaceX 的设想中,800 颗卫星也是该星座能够开始提供商业服务的最低标准,而实现商业服务的时间点则可能在 2020 或 2021 年左右。

 

三、超前元素汇聚,特斯拉电动皮卡车Cybertruck原型首次公开亮相

11 月 22 日中午 12 点,特斯拉在美国洛杉矶召开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了酝酿已久的特斯拉皮卡车型——Cybertruck。Cybertruck 的推出,让特斯拉走出电动轿车/SUV 的能力圈,这也意味着 Cybertruck 将成为特斯拉杀向美国皮卡市场的第一把利器。

由于皮卡车型相比轿车有更高的利润空间,因此特斯拉皮卡可能将成为 Model 3/Y 之后,又一个扛起赚钱重任的车型。“要推进电动化的进程,我们必须推出电动皮卡。”马斯克在发布会上说道。

从外观到配置,特斯拉此次对电动皮卡的产品信息保密程度极高,特斯拉的爱好者仅能从马斯克接受采访和他的推特上寻找不多的线索,比如马斯克表示这款未来感十足的车型设计灵感源自《银翼杀手》。

而当 Cybertruck 开上舞台,首次向全球亮相时,外观会让人感叹,这更像是一辆准备卖向火星市场的车。

 

马斯克为了展示 Cybertruck 的结实程度,让壮汉拿着铁锤上台,直接锤向舞台中心的原型车。Cybertruck 原型车在经受两次锤击之后,车门依然完好无损,甚至看不出任何痕迹。但玻璃撞击测试环节却意外翻车。上场的工作人员手持铁球两发两中,将 Cybertruck 的前后玻璃砸出两个大洞。以至于在发布会之后的环节里,马斯克的背后的两个大窟窿异常显眼。

不过,在铁球自由落体撞击试验中,Cybertruck 玻璃的强度确实远强于一般汽车玻璃。马斯克本人表示不清楚“大窟窿”翻车的原因,在实验室测试时他们扔了扳手,扔了很多东西。这一点确实需要改进。

 

马斯克在今年年中表示 Cybertruck 的价格将会介于特斯拉 Model 3 的 3.9 万美元和 Model S 的 7.9 万美元之间,成为大众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的产品。

 

最终,特斯拉将 Cybertruck 起售价定在了 3.9 万-6.9 万美元之间;后驱单电机版本售价 3.9 万美元,EPA 续航400 km,百公里加速 6.5 秒;双电机版本售价 4.9 万美元,EPA 续航 480 km,百公里加速 4.5 秒;最高配的三电机全驱版,售价 6.9 万美元,EPA 续航达到了恐怖的 800 km,百公里加速 2.9 秒。马斯克曾表示,Cybertruck 要在性能上拳打保时捷,实用性上脚踢福特经典皮卡 F-150。发布会上,认真的马斯克分别用两段视频展示了 Cybertruck 的恐怖性能:在体现运动性能的启动加速测试中,Cybertruck 竟能超过保时捷 911——经典的豪华跑车车型。再是两辆车的“拔河”比赛,Cybertruck 完胜福特皮卡,拖着后者节节倒退,轮胎发出刺耳的摩擦声。马斯克表示这款车的牵引力将达到 30 万磅,将比市场上大多数皮卡的牵引能力都强。

Cybertruck 能否胜任卡车工作?



作为一辆皮卡车,该干重活的时候还得干。特斯拉 Model X 作为一辆中大型 SUV 在运动能力上的表现已经到了行业领先水平。但对皮卡来说,拖拽能力才更为重要,这进一步与车架设计和车身长度相关。作为一辆皮卡,身后挂上一艘小游艇、房车,或是在搬家时扛起巨大的载重,这些都是皮卡的必备能力。同时,相比使用场景更单一的轿车和城市 SUV,皮卡要面对的则是更加多样的环境和使用场景,因此有行业人士分析,Cybertruck 作为一辆皮卡,在刹车、悬挂、轮胎等零件上需要更加坚固和可靠。

在这一点上,电动车的零部件复杂度要远低于传统燃油车,这对减少汽车的故障率大有好处,从原理上能省去部分维护以及故障的概率。对于部分美国家庭来说,选择皮卡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追求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他们可能会在节假日拖上房车就来一场公路旅行。他们要穿过国家公园、跑过沙漠,这对皮卡的越野能力就提出新的要求。而电动车本身携带着一个巨大的电池,这恰好给电动皮卡带来了一个独特卖点。让车主可以随时将电动车作为一个能量来源,而无需再携带一个巨大的移动电池。在此之前,很多皮卡具备少量的接口输出电源,但一般电压较低,仅能给手机等小型设备供电。而电动车在这方面就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在需要用电的时候,电动车就可以像一个行走的储能电池,给各种常用设备提供电能。甚至在房子意外停电时,车库里的电动车还能反向给房屋供电。

崛起的特斯拉算是汽车市场近几年里最大的搅局者,除了早早地扛起电动化大旗,特斯拉已推出的车型从设计到性能再到市场表现,都对同级别汽车市场带来了不小冲击。

最早期的车型虽然问题频出,但外观的科幻感还是让它们获得了一众科技行业从业者的拥趸;Model X 凭借着鹰翼门设计被不少人感叹为:不像是一台这个时代该有的车。再比如强劲的动力表现让特斯拉的平价车型在动力上远超同级别竞争对手,甚至能与以性能著称的高端跑车同台竞技。在气候温和、充电设施较完备的地区,电动车使用条件更加充足,特斯拉凭借出色的产品能力获得了第一批追随者。后来随着最便宜的车型 Model 3 下线开售,特斯拉对原有汽车市场的冲击开始展现,尤其是大本营的美国市场。

根据 Cleantechnica 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 1 月-10 月,特斯拉旗下三款车型在美国电动车排行榜上包揽前三,共卖出约 15.3 万台。其中仅 Model 3 一型车就卖出超过 12 万台,是排在第三位的雪弗兰 bolt 电动车的近 9 倍。

 

图 | 2019 年 1-10 月美国电动车销量数据(来源:CleanTechnia)

在市场更大的燃油车领域,特斯拉今年的表现也突飞猛进。对比美国中小型豪华车型的销量,原本这一细分市场是由宝马、奔驰、雷克萨斯等高端品牌把持,但在今年第三季度里,特斯拉 Model 3 交出 4.3 万台车,远超上述几个品牌在这一市场里数个车型的销量总和。


 

图 | 2019 年第三季度美国中小型豪华车型销量数据(来源:CleanTechnia)

且特斯拉的交付量还在随着产能的提升而不断增加,可见特斯拉来势汹汹。对福特、通用、菲亚特三家底特律车企来说,皮卡领域在过去从未有电动车型出现,这个销量稳定且利润相对丰厚的细分市场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几大车企的最后一片自留地。在全球汽车市场表现疲软,乘用车需求下降的当下,卡车市场成为了支撑它们营收和利润的重中之重。

尤其对福特来说,皮卡市场也一直都是最为核心的主战场。摩根士丹利分析师 Adam Jonas 曾估计,福特皮卡业务为该公司全球利润贡献了 90%。

过去 37 年里,福特 F-150 系列皮卡连续霸榜美国销量最高车型。数据显示 2018 年美国汽车市场上,皮卡销量约为 290 万辆,占所有车型销量约为 17%。而福特仅 F-150 系列就卖出了超过 90 万辆。这一数字是排名第二的 1.7 倍,优势地位明显。

 

图 | 福特 F-150 (来源:福特官网)

对尚属年轻的特斯拉来说,皮卡还是从未踏足的陌生领域,但与此前进入任何细分市场一样,特斯拉延续着一贯做法,用反传统市场的方式和产品在对皮卡市场发起冲击。

就像 Model S/X 和 Model 3 刚亮相时一样,Cybertruck 继续将充满未来感的设计放在了皮卡车型上,与目前皮卡市场中的任何一台“肌肉车”相比,Cybertruck 都更像是一个简洁的“刺客”。载重、越野这些其他卡车能完成的事情 Cybertruck 也能完成,同时车上智能化配置、辅助驾驶系统也一点不少地在 Cybertruck 上得到应用。正如马斯克所说,希望这款车能在性能上比肩保时捷,在实用性上则超过福特 F-150 皮卡。特斯拉究竟能否在新的市场再造神话,如今还无从可知,但现在已经不再有人会将特斯拉看作是一个可笑的对手。作为这个市场的长期“主人”,福特和通用都已经宣布电动皮卡的推出计划。福特计划到 2022 年,投资 115 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开发,包括 16 款纯电动车。

 

图 | Rivian R1T(来源:Rivian)

除此之外,电动皮卡汽车初创公司 Rivian 此前拿下了亚马逊、福特等巨头的大额融资,已经发布了纯电皮卡车型——Rivian R1T,计划 2020 年底前开始销售工作。一众车企围猎下,电动化的浪潮终于将在皮卡市场拉开,这也将成为电动车与燃油车又一个新的交战点。

欠缺舒适性的皮卡在中国一直难以摆脱工具车的形象,也从来都不是中国市场的主流选择。但在美国市场,消费者对这一车型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让皮卡成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大约在 100 年前,福特推出了改变世界的 T 型车,引领了全球造车企业走向以流水线的方式生产,也为更多生产新工艺奠定了基础。在那之后不久,基于 T 型车的皮卡就面世了。20 世纪中期,美国发展成为机械农业大国,对于大量农场主来说,皮实可靠,兼具载人和载货能力的皮卡成为了他们的理想工具。车型宽大、内部空间充足一直都是美国车主的典型偏好。

但对美国消费者来说,皮卡也并不是只能用于干活。具备多功能性和实用性是皮卡的突出特质,日常通勤、跨城长途均可,放假还可拉着房车、游艇游山玩水。这些更加追求舒适的需求也催生出了福特 F-150 为代表的高端皮卡车型,在豪车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

最终,工作生活两不误的皮卡车型在文化上成为了自由的象征,广受欢迎。除此之外,相比欧洲、中国市场,美国在政策上对大排量汽车显然有更高的接受度。在中国道路上,皮卡经常受到货车同等级别的道路限制,部分车型需要贴反光条,部分城市则限制皮卡通行,在限速方面也有比普通乘用车更为严格的限制。

数据显示 2018 年中国汽车销量约为 2810 万辆,皮卡仅占到 1.6%,约为 45.2 万辆。反观美国,2018 年美国汽车销量为 1733 万辆,其中皮卡销量约为 290 万辆,占比约为 17%。

 

图 | 2018 年美国销量最高车型前三均为皮卡(来源:marklines)

同时,在 2018 年美国所有汽车销量排行中,排名前三的车型全部是皮卡车型,排名第一的当然还是福特 F 系列,而道奇 RAM 皮卡以及雪佛兰索罗德系列分列 2、3 名,三款车型均出自美系车企。可见美国的皮卡文化也助推了这一汽车品类在美国汽车工业中占据了独特地位。

把视野扩至全球,今年以来,特斯拉继续在电动汽车市场占据绝对领先位置,超级工厂建设计划也在迅速推进,目前位于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已经开工,而在欧洲的超级工厂也选定地点,动工在即。加上Cybertruck 的发布,特斯拉一步一步将自己的版图不断扩展。我们或许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特斯拉将脱下“车市黑马”的外衣,转身成为巨头。